联系我们登录
二维码登录过期
点此刷新
联系我们
电话:023-81908688
邮箱:icv50@wicv.cn
地址:西部(重庆)科学城
高新区科学谷F2、F3
技术支撑  2025.01.23
返回列表
电动战争下半场,滑板底盘扛起商业大旗?
原创文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袁绍、刘备、孙权等诸侯割据一方,一时间英雄并起,上演了一出出荡气回肠的史诗。

 

攻伐、计谋、乱局,这一场场变革中也酝酿着机遇。经历了汉末的动乱,一个全新的晋朝在汉代的废墟上建立,用统一路线标志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同样,在2015年以后,随着燃油车王朝的分崩离析,中国汽车市场上正式掀起了一场电动化战争。蔚来、理想、小米、华为、比亚迪群雄割据,不同的技术路线争相上演,与千年前的三国时期形成了同频振幅。

当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在未来重塑竞争格局、扛起商业大旗的技术,会是滑板底盘吗?


20年前的“新技术”


2001年,雄心勃勃的通用汽车,开始推进一个名为“重塑汽车”的计划,试图通过这一计划改变整个汽车产业的面貌。

 

第二年,属于这项计划的Hy-wire概念车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在当年的角度来看,这款概念车科幻得“不像地球产物”——整洁的汽车底盘上,不仅没有传统汽车的发动机,更没有传统汽车的机械联动机构,它采用的是类似于飞机上的全线控操作系统,唯一需要的就是驾驶员给予的信号指令。

 

由此,滑板底盘这一概念,正式在全球打响。

 

只不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这种概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时移世易,20年后当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滑板底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滑板底盘领域初创企业,北京华智汇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孙东升认为,相比传统汽车底盘,滑板底盘的技术优势明显。

 

“滑板底盘把动力、制动、转向、三电等等系统都集成在底盘,并且做到全线控,能够实现上下车体的解耦分离。”孙东升表示,开发滑板底盘时,研发人员只需要定义好接口,就能够实现车身与底盘的独立开发,独立迭代,这样可以加速研发周期和效率,极大降低研发成本。

 

根据滑板底盘初创企业悠跑科技提供的数据,滑板底盘可以将新车开发周期缩短至12个月内,资金门槛降低至1亿美金内,通常而言,乘用车模具投入成本在2亿元-4亿元左右,如今新入局造车的企业可以直接省去这部分开支。

 

据Rivian技术负责人估算,应用滑板式底盘可以把整车开发周期缩短50%,研发成本最高可降低60%。

 

此外,孙东升还提到,目前燃油车的底盘由于构造原因无法做到纯平,不利于打造移动空间,而滑板底盘由于采用了全线控技术,能够让底盘更加平整,由此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滑板底盘的高空间利用率特性,让它在商用车领域大放异彩。此前,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发布了基于滑板底盘打造的超级VAN,根据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的说法,可在整车外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内部空间7%-9%。

 

总体来说,滑板底盘的技术优势很明显。既可以支持更多样的定制化,空间利用率也更大。甚至有业内人士称,这是既“架构”、“平台”之后,能够再一次改变汽车产业的技术。

 

省钱、技术先进、还能加快研发周期,滑板底盘的出场无疑惊艳四座。

 

当滑板底盘成为“预制菜”


一经出场,滑板底盘这种技术就展现出了空前的野心。

 

汽车的制造和研发都可以通过滑板底盘来快速实现,就像“预制菜”一样,滑板底盘被车企拉入自己的采购清单,车企只需要匹配座舱和软件,就可以定制出不同风格的车辆。

 

经此改变,造车门槛大大降低,从而使得更多的资本能够有机会涌入造车市场。这种技术带来的商业革新和厮杀,手机行业仿佛是一次生动的预演——在功能机时代,手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打电话、发短信。那个时代,造手机就是门槛,谁的手机质量好、信号好,谁就是市场上的佼佼者。

 

但十几年前,手机芯片制造商联发科提出了“集成技术方案”,通过把主板、芯片和系统等进行集成,让手机制造变得简单且成本低廉,实现了“造手机自由”,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一度出现了几千个手机品牌,山寨机市场蔚然成风。

 

滑板底盘的出现,或许和当年的手机行业一样,将开启新一轮汽车行业的厮杀——更低的造车门槛,也就带来了更多的玩家和更多的可能。

 

苹果、安卓以操作生态入局,统领智能手机阵营,手机系统这类软件也就成了这些企业要比拼的内容。

 

历史倘若重演,而后,当“把车造出来”不再变成引以为傲的护城河,那最能够体现品牌力、体现个性化的方式,是否会从发动机、底盘等“硬能力”的竞争,迈向线控软件等“软能力”的竞争?

 

车企品牌的核心差异化,随之体现在了上层空间的服务上,也就是从软件到运营的服务。谁能把同样的滑板底盘调教出不同的味道,谁能在座舱上赋予更多贴心的功能,谁就是市场上的赢家。

 

软件定义汽车、运营定义汽车进一步照进现实。

 

在这种背景下,汽车将从“整车一体式开发”演进到“上下分体式开发”,未来或许会出现底盘平台化的“底盘企业”和车身个性化的“座舱企业”,将迎来新的造车思路,按照不同的技术方案加以组合。

 

本质上,这是价值链的重构。

 

燃油车时代,价值链核心是发动机,发动机技术都掌握在主机厂手里;新能源时代,价值链核心是三电,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宁德时代等供应商手中;智能车时代,核心就是操作系统和服务,对于这部分而言,创新公司和科技企业或许会更加拿手。

 

当车企的立身之本越来越软件化、服务化,未来车企和科技企业的边界也就越来越模糊。滑板底盘所展现的潜力,其带来的震动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它或许会带动一场新的商业格局重塑。正如孙东升所言,“滑板底盘技术将是对汽车领域商业格局的重塑。”

 

重构的格局之中,诸多玩家群雄逐鹿,都试图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变局来袭,各类玩家摩拳擦掌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往往比我们想的要更敏锐。

 

随着电动化和电子控制技术不断发展成熟,许多企业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滑板底盘。虽然有些传统汽车制造商并没有明确将其定义为“滑板底盘”,但它们所推出的平台,都属于滑板底盘的范畴。

 

这一行业主要涉及三类主要参与者——传统的汽车制造商、新兴的造车企业和科技公司。一众巨头已经布局,滑板底盘的爆发箭在弦上。

 

2022年10月底,宁德时代与越南新造车企业VinFast宣布合作,双方将在CIIC宁德时代一体化智能底盘等项目上开展合作。当宁德时代从电池延展到产业链上下游,滑板底盘正是这家巨头想突破的重点。

 

同样,特斯拉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滑板底盘技术的偏爱。最新的Model Y正是采用了类似于滑板底盘的“4680 CTC”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电池包集成到车体,高集成度使车辆降重10%,续航里程增加14%,零件减少370个,单位成本下降7%。


除此之外,滑板底盘这一赛道还吸引了如博世、采埃孚等tier1的参与,传统车企包括长城、比亚迪、通用、现代等厂商也有布局。

 

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同的参与者给出了相左的态度。

 

对于滑板底盘这个商业模式,主机厂更希望核心竞争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甚至断言,滑板底盘“不可能做成”,“这动了太多车企的蛋糕”。

 

一位零部件供应商告诉车路云50人,车企和大型零部件供应商普遍都储备有滑板底盘技术,但这些企业认为,滑板底盘会削弱他们在汽车制造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影响力,增加供应链风险和依赖性。

 

“现在就连华为的一个车机系统,都有车企在考虑要不要用,这么重要的一个底盘怎么会交给别人来做呢?”这位人士表示,舍弗勒、博世等零部件供应商迟迟没有推出滑板底盘,正是担心产业链协同和合作方面的问题。

 

与传统车企相比,科技公司的态度显然更加积极乐观。滑板底盘可以帮助科技公司跨界造车,利用自己在大数据、软件、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打造智能电动车。

 

悠跑科技李鹏公开表示,通过对滑板底盘技术的研发,科技公司可以通过座舱与软件的研发来抢占细分赛道,所以有足够的目的和力量支撑滑板底盘发展。

 

只不过,尽管这些科技公司努力证明自己的路线优势,但目前还停留在特定场景上,比如港口物流、无人货运。至于把滑板底盘应用到乘用车,这仍需时日。

 

孙东升介绍,滑板底盘目前更适合应用在相对封闭、相对固定的场景下,更容易做到统一化和标准化。如果涉及到乘用市场,滑板底盘大规模产业化还要攻克“安全”、“标准”等难题。

 

而对于Canno、Rivian等新势力来说,滑板底盘是一条“自己选的路”。他们认为滑板底盘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打造差异化车型,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效率。这些企业会推出搭载滑板底盘的整车,直接把车辆销售给消费者。

 

有业内人士坦言,滑板底盘初创企业直接生产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整车,往往研发成本还不够低,不能在“大量出货”的基础上摊平研发费用,这在一部分程度上抵消了滑板底盘带来的成本优势。

 

Canoo开发了一款滑板底盘,并计划在推出多款基于该平台的车型。Rivian也做了同样的事,开发出了R1T皮卡和R1S SUV。当然,这些方案和车型究竟能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新势力还在用力探索中。

 

滑板底盘还在向前演变。“乱世出英雄”,每当一个时代落幕,往往会是新技术迸发而出的最好时机。“流水线造车”如此,“智能座舱”也是如此。另一个时代到来之前,每个人都在摩拳擦掌,做好准备。

这让人想到鲁迅讲的一个故事——“屋子太暗了,一个人说开个窗户吧,屋子主人不搭理他。而那个人如果说,把房子拆了吧,屋子主人就迅速答应开个窗户。”

 

只不过,鲁迅没有说明,如果威胁把房子拆的人,没有拆房子能力的话,说出这种威胁时,得到的不是开窗户,而是一顿爆揍。

 

实力决定一切。

 

或许,产业更需要的是如特斯拉那样的先行者,把新能源车造出来并卖入千家万户,一个全新的竞争格局才会真正打开。“燃油车”与“新能源”的竞赛会不会重演?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