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胡晓
设计 / 洋洋
出品 / 车路云50人论坛
五部委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车路云正加速奔向规模商用的未来。在车路云规模普及推广的新阶段,需要产业上下游伙伴紧密携手共破产业难题。
在此背景下,2024年10月10日,由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以“拥抱城市级商用新蓝海”为主题的“2024车路云50人年度发展论坛”顺利举行。
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作了《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几点建议》的主旨报告。
智能汽车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高地,已成为全球工业强国竞相追逐的焦点。中国亦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
智能汽车是一个复杂系统,其相关技术已开始产业化进程,特别是辅助驾驶技术,其产业化速度之快,已超出了技术路线预期的范畴。今年上半年,辅助驾驶技术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已突破50%。
但是,产业追求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单车智能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网联式、协同式的智能技术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基于技术发展趋势、面临问题以及产业特点,提出了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径是技术演进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全球政府及产业界的共识。这一路径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实体物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系统和产业形态。超越了传统车辆、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通信的界限,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整体架构设计。
中国提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径,旨在打破过去孤立状态,实现人、车、路的连接,以及信息系统解耦和跨域共用,构建统一的基础层来支持各种应用,推动新基建发展,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建设必要且可行。
在推进这一架构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车路云一体化的研发及示范仍处于初级阶段,系统主要依赖单车智能,企业数据尚未实现接入和共享;二是大部分“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仍为封闭式架构,未能实现分层解耦和跨域共用,这也是网联式智能驾驶至今未形成商业闭环的主要原因。
因此,希望通过在20个城市开展应用试点,在实践探索解决产业问题,推动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提及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径,产业各方主要存在三点误解。以下针对这些误解进行详细解答。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支持不足时,比如通信不可靠、信息攻击等情况下,网联行驶不能实现。
其实,“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兼容单车智能,即使在某些网络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单车智能来保障行驶的基本安全。同时,产业在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一系列信息安全措施,以确保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信息的可靠性。因此,网络系统的问题并不会成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网联行驶难以大范围部署推广,质疑车路云一体化部署成本是否过高。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总体成本可控甚至更低。以高速公路为例,通过新技术赋能,以小于传统基建1%的成本,有效实现交通系统智能化,推动汽车、交通、通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交通安全、效率。此外,单车智能需要大量的冗余成本,以应对长尾场景挑战。通过车路云一体化,可将部分感知、算力移至路侧和云端,有效控制车端配置堆积,实现系统成本总体最优。
第三个误解在于商业模式是否成立的问题,质疑实施车路云一体化方案,网联行驶的性能优势不突出,没有商业盈利模式。
这一观点也是片面的。单车智能在感知全面性、决策合理性以及应对复杂工况的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车路云一体化通过超视距协同感知和全局数据映射等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智能驾驶的感知能力和决策水平。同时,协同决策与协同控制的应用也使得智能驾驶在应对复杂工况时更加可靠。
更为重要的是,车路云一体化通过跨域数据打通,可克服车端数据和算力不足的局限,并形成智能数据底座。以此数据底座为基础,进一步支撑高等级自动驾驶落地,并衍生出自动驾驶数据商业增值服务,比如服务车企研发与产品迭代、推动自动驾驶场景库建设、支持UBI车险等商业创新等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实现商业闭环。
从单车智能,到向车云协同升级,到“车路云一体化”这一最理想形态,在成本可行性和功能上都有很大提升。尽管面临质疑,也要坚定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的信心。
当下,“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在产业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兼具信息物理系统、复杂大系统的典型特点和难点,当前行业未形成完备的系统架构,协同机制不明确,亟需全面加强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一致性设计指导。
为应对上述挑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携手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及全行业,正共同编制《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应用与建设指南2.0》,设计具有商业闭环的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及交通数据面向网联车辆、交通交管、产业发展的规模化落地,探索商业化模式,创新支撑智能网联汽车规模示范应用。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参考架构设计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协同车路云系统利益攸关方,从顶层体系逐级分解细化、定义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以形成具备中立性、完备性、协同性、标准化、模型化的系统参考架构。
为有力支撑20城应用试点,指南强调以下几点:强调商业闭环,聚焦痛点场景;强调科学设计,统一系统架构;强调云端基础,突出云控应用;强调多模通信,发挥网联优势;建立技术体系,强调标准规范。通过以上要点,构建统一参考系统,有效协同社会资源,推动示范建设一致性。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单车智能的本质瓶颈,坚定车路云一体化是突破瓶颈的正确途径,持续加强各方共识,统一系统架构,标准规范,推动跨产业协同。
二是深入研究车企需求,引导汽车企业积极参与“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示范建设。车企应以提升车辆技术水平和产品力为目标,向平台公司提出具体的数据应用要求。同时,我们应聚焦典型的“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场景,鼓励车企主动参与,并根据需求分阶段提出网联化信息需求。这将有助于指导地方智能化路测基础设施和云控基础平台的建设,确保网联信息能够上车应用。
三是在规划建设端,平台公司需要与设备商和运营商紧密合作,确保建设质量。不能将示范建设视为“一次性买卖”,而应持续提升和升级数据质量。与传统的桥梁、房屋建设不同,智能网联系统的建设需要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必须严格把关建设质量,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四是在数据服务端,平台公司应联动汽车、运输、出行、AI数据和交管单位,共同创新商业模式,盘活数据资产。通过有效的数据应用,我们可以改善交通出行和车辆驾驶体验,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服务。
五是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协同经信、交通、公安、城建等部门,形成工作专班。通过打通政策边界和藩篱,为“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示范建设和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结而言,“车路云一体化”作为顺应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趋势的战略方向,需产业各方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推进技术落地进程。在此过程要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并据此形成高效、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以系统化的方式推进实施。
而正确的架构设计与统一的标准制定,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凝聚各方共识,明确发展路径,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的发展窗口期。作为一个新型的发展系统,车路云一体化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实现全局统筹,不断同步解决各类问题,以期早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
李克强院士谈到,希望通过“车路云50人论坛”平台,汇聚产业智慧和力量,形成共识,建立协同机制,高质量推动车路云试点城市建设这一重大工程的落实。同时,希望通过产业平台的搭建,吸引更多产业优秀企业扎根重庆,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车路云50人论坛”是推动各成员单位之间切实开展技术、投资对接、产业应用、规模化推广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驱动“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商用的新型智库。通过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的跨越式发展。
“2024车路云50人年度发展论坛”是“车路云50人论坛”下重要品牌活动,旨在打造“车路云”领域全国最重要产业盛会,促进产业各界共享车路云一体化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
此次,“2024车路云50人年度发展论坛”成功举办,感谢指导单位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主办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汽车工程学会,以及奇安信集团、卡尔动力、亿连信息、蘑菇车联、中兴通讯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