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登录
二维码登录过期
点此刷新
联系我们
电话:023-81908688
邮箱:icv50@wicv.cn
地址:西部(重庆)科学城
高新区科学谷F2、F3
技术支撑  2024.09.18
返回列表
对话北醒CEO李远:打败激光雷达的只能是更高级的激光雷达
原创文章

 

“上车”还是“下车”?自动驾驶领域关于纯视觉和融合感知路线的孰是孰非,仿佛一夜间,全都甩给激光雷达背上了是非。

 

关于激光雷达去留与否这件事,众说纷纭。

 

有人说,高阶智驾上不上激光雷达,要靠车企和市场的集体投票;有人认为,激光雷达的降本要慢于视觉算法的进步,最终黯淡出局;还有人断言,规模量产的阻梗以及替代方案的出现,让技术在降本面前必输。

 

在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醒”)CEO李远看来,所有争论应该回归到原点——安全才是汽车的第一属性。在智驾领域提供绝对安全方案的一方,未来有资格在漫长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要实现绝对安全,离不开数据获取的广度、成本控制的精度、应用落地的宽度以及量产上车的深度。如何平衡,李远接受了智车战略的专访,从路线、成本、应用和量产四项“之争”中,探寻激光雷达在纯视觉和融合感知路线乱战里的未来。

 

对李远来说,在激光雷达从0到1的爆发前夜之前,弄清这些“争争”事项很有必要,毕竟,换来的是整个行业的蒸蒸日上。

 

受访人:北醒CEO李远

 

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通过高质量感知,加速数字化与智能化,实现安全、运力和效率的跃迁。凭借在激光雷达相关领域的领先技术和创新实力,北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的全方位布局,并且累计交付超过一百万台激光雷达。北醒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雷达,获得了国内外多家500强企业的青睐,业务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路线之争

测大于算的背景下,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路线是现阶段完全可以接受的方案


智车战略:如何看待纯视觉和融合感知技术路线之争?

 

李远:不管是纯视觉还是融合感知技术路线,安全是汽车的第一属性,在驾驶领域就是绝对的驾驶安全。

 

我们一直坚信——测大于算。相比于纯视觉,融合感知路线中的激光雷达,可通过直接探测获取高质量的3D真实目标数据,是实现智能化的强感知利器,目前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路线是现阶段完全可以接受的方案。

 

智车战略:在两种路线中,激光雷达有哪些比较优势呢?

 

李远:可以从3个层面来剖析。

 

从传感器本质上看,摄像头为被动传感器,不主动发射信号,只接收环境光的反射,在没有低光线和逆光的情况下,极易失去信号;而激光雷达为主动传感器,可以控制光源的发射,并形成收发闭环,不依赖环境光。

 

从处理逻辑上看,激光雷达通过激光的发射、扫描和接收,可直接对空间进行探测,直接获得3D真实目标数据;而摄像头则需要对2D间接信息进行计算才能得到3D数据,将二维升级到三维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误差。

 

从具体场景上看,激光雷达可以克服雨天、黑夜和隧道口这类场景,帮助智能汽车识别远距离小目标物、黑车、异形障碍物等物体。

 

智车战略:您刚刚也提到,纯视觉路线二维信息升级到三维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如今“占用网络”的出现,是在时序对齐、多帧数据融合下构建的4D网络,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商用后,激光雷达有被替代的可能吗?

 

李远:坚持纯视觉路线的重要原因是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BEV+Transformer+occupancy)取得阶段性成功,但同时也证明了它的成功很难被复制。它的独有特点在于:

 

  • 算法前期投入巨大,平衡点周期过长
  • 需要极大的样本,先行者优势过大
  • 依赖高算力芯片+全球数据采集的特殊优势

 

可以看到,即便是特斯拉,camera依然是用LiDAR做得训练和校准,可见认可LiDAR优势,但是有自己的阶段性策略。与此同时,安全隐患始终无法根本解决。

 

所以我们认为,激光雷达并不会被替代,打败激光雷达的只能是更高级的激光雷达。

 

智车战略:高阶与低阶自动驾驶相比,哪个更需要激光雷达实现智驾功能?

 

李远:不论哪种阶位的智能驾驶首先都需要绝对的驾驶安全。2021年的数据全球道路安全事故遇难人数过百万,受伤5000万,所以在安全上每一点的提升,都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智能=感知X决策,不存在弱感知强决策,也不存在强感知弱决策。智能是安全的推手,只有更强的感知和更强的决策才足以保障驾驶安全。所以,我们认为不管是高阶还是低阶自动驾驶,只要是涉及到安全的问题,就应该使用现阶段的最优解决方案。这期间我们不排除激光雷达和其他传感器的组合,但如果去掉激光雷达,显然很难认为是做到了力所能及。

 

 

成本之争

激光雷达通过技术升级架构是最为上乘的降本方式


智车战略:从降本角度考虑,现阶段拿掉激光雷达走纯视觉路线,以及融合感知路线上激光雷达,哪一个会更省成本?

 

李远:激光雷达的成本较前些年已经大幅下降,通过规模化起量、架构升级等方式未来还会继续下降。而纯视觉成本除了摄像头硬件成本,还有算法的隐形成本,尤其是国外相关企业在算法和算力优势上的隐形成本。

 

智车战略:当下激光雷达降本会通过哪几种方式实现?

 

李远:LiDAR成本的本质就是工业化能力,首先要规模化起量,然后遵守莱特定律,量增加一倍,成本下降15%,实现合理成本。

 

但在规模起量和成本下降的等比缩放过程中,有一项关键因素会抑制成本的下降——即“人工调校成本”。因此需要自动化的校准光调设备,降低人工占比,使莱特定律可以真正发挥。

 

除上述两点外,北醒认为通过技术升级架构是最为上乘的降本方式。

 

智车战略:北醒在激光雷达的降本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李远:降成本的本质是科技红利的扩散,北醒十分认可降成本本身。所谓通过技术升级架构来降本,主要指的是降低收发模组数量,使得激光雷达的技术架构更为简单,再通过自动化的校准光调设备降低人工占比,使激光雷达更易进行组装生产,进一步有利于实现规模化。

 

此外应该能看到,市面上激光雷达成本目前已经逐年进行数量级下降。

 

智车战略:降本会对提质产生影响吗?

 

李远:北醒在对技术架构进行升级设计的同时,通过自动化设备(降低了人工占比),可实现质量的稳定性,让降成本和提质同时兼顾。此外,合理的降本有利于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通过收入扩大生产和经营,进一步提升质量与服务,获得正循环抬升。

 

 

应用之争

绝对的驾驶安全是实现L4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智车战略:激光雷达之于城市NOA智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李远:激光雷达作为目前能力最强的传感器,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的优势尤为明显。而城市NOA场景可。是现在高阶自动驾驶中最复杂的一种,也是和日常出行关系最紧密的,因此要保证NOA场景的安全是极为必要的,使用激光雷达也势在必行。

 

智车战略:自动驾驶路线最易从哪个场景落地验证?

 

李远:除了我们熟悉的乘用车L2++的高速NOA和城市NOA,还有一个可以关心的方向是L4自动驾驶运营车方向。

 

法规和政策的利好在推动L4商业化运营落地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绝对的驾驶安全是实现L4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L4自动驾驶运营车对安全的极致要求,也训练着自动驾驶运营车车辆整体体系(各种零部件硬件、软件在内)极度关注安全和性能,从而推动它的商业化落地。

 

而在这点上,北醒完成了对高性能激光雷达技术的技术铺垫,已经具备了助力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技术能力。

 

智车战略:与滴滴自动驾驶合作,北醒未来布局的应用领域会主要围绕乘用车端(robotaxi、robobus等),还是会涉及到商用车部分?

 

李远:在运营车方面,我们希望将激光雷达的安全价值进一步延伸,让强感知激光雷达助力提升运营车的覆盖范围,让运营车辆在全场景,全天候、全工况下安全行驶。

 

北醒与滴滴自动驾驶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达成生态战略合作”、“共同推出国内首款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北曜Beta'”,以及“获得滴滴自动驾驶投资”上已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北醒在商用车市场也已有布局,并且实现了定点,未来会围绕乘用车、商用车两端齐头并进。

 

 

量产之争

车觉醒、供应链觉醒以及行业觉醒,让激光雷达产业从0到1处于爆发前夜


智车战略:从2021年开始,就有媒体称激光雷达的量产上车元年已到,目前实际的情况怎样?

 

李远:根据标普的数据,激光雷达的装车渗透率已经从2023年前的不及1%到超过1%。搭载激光雷达的智能车车型也从30万以上下探到20万,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20万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的车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激光雷达的装车渗透率,预计在2030年超过10%,在2031年超过13.5%。

 

智车战略:您曾说过,激光雷达产业已从0到1处于爆发前夜,如何理解这句话?

 

李远:得益于车行业的发展、中国智能汽车供应链觉醒、以及激光雷达行业的觉醒三个关键项。

 

首先说说车觉醒。2019年左右激光雷达被应用于以高阶自动驾驶领域,并未真正“上车”。2022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汽车从电动化走向智能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

 

而在供应链觉醒方面,在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整个上下游供应链的成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2020年至2022年间,各种零部件如光学器件、激光器、信号处理器等正逐渐成熟,对整体的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最关键的还有激光雷达行业的觉醒,激光雷达的行业玩家们在共同把蛋糕做大,都展现了自己的技术特色。

 

北醒最早将高性能(2D扫描)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落地。曾经有一起因极端天气导致落石堵住隧道口,酿成了列车脱轨事故,造成线路停运和人员财产损失。路段管理部门通常采取固定人工巡检的方式来排除这些隐患,但是没有人预料到石头什么时候掉落。北醒研发的Horn系列激光雷达通过极强的三维感知能力,24h实时探测到轨道上的异物自动报警,可以防止事故发生。

 

后来,北醒激光雷达完成了在大交通领域的技术积累,同时实现了100万台激光雷达的交付,成为行业市占率领先的公司。事实证明,轨道交通自动驾驶是目前验证自动驾驶路线的第一个落地场景,这也是北醒当时为智能驾驶汽车做的布局,同时也为进军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做好了准备。

 

现在,北醒已经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机会,因此我们率先将256线激光雷达实现量产。北醒应龙平台拥有极强的技术沉淀和算法友好的双优势(激光雷达是提供数据最稳定的传感器),同时我们也能充分利用第一阶段定点的优势资源来应对第二阶段定点的挑战。

 

智车战略:目前国产激光雷达与国外竞品相比优劣势怎样?会成为中国汽车在全球智驾市场弯道超车的先锋吗?

 

李远:截至2023年9月,全球激光雷达相关专利申请93583件。从分布地域来看,全球近一半(45.59%)的专利申请在中国。申请量前五的国家依次是:中国45.59%、美国22.86%、德国8.65%、日本6.80%、韩国6.02%。中国在激光雷达技术专利的发力势头很强劲,国内激光雷达正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国外激光雷达厂商发展遇冷并非受纯视觉技术路线影响,也有中国激光雷达行业强势崛起的因素。

 

而伴随着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预计2025年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将达到70%,以及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强大优势,加上国内激光雷达厂商不断在性能、车规、量产、成本方面提升综合实力。这三个关键项的共同努力,将有望助力中国汽车在全球智驾市场领跑全球。

 

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