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登录
二维码登录过期
点此刷新
联系我们
电话:023-81908688
邮箱:icv50@wicv.cn
地址:西部(重庆)科学城
高新区科学谷F2、F3
政策导向  2024.09.14
返回列表
李克强院士:建设安全协同产业链,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

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变革给汽车供应链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汽车供应链新生态正快速重建,重构安全韧性新型汽车生态体系刻不容缓。


近日,以“两业融合,两链聚合,在跨界中站稳,在跨越中发展”为主题的重庆汽车行业第35届年会成功举办。


在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发表了《建设安全协同产业链,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


李克强院士指出,在数字化变革下,智能网联技术围绕“硬件(芯片)、操作系统、应用和数据”并延伸到云端,形成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推动新的数字化架构、开发模式及产业链变革。下一步,我国要重点布局建设以高算力芯片、高安全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车路云一体化数字化底座,这是保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安全、强化车路云一体化产业生态协同优势的必然选择;建设安全协同的产业链生态,也将是中国在国际智能网联汽车竞争中真正占据优势的唯一有效路径。

 

 

 

重视顶层设计
产业发展成果显现


    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发展,是汽车行业的重要变革方向,它既是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的结合,也是交通和城市发展的结合,需要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层面制定了诸多政策推动发展。


2023年初,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从技术、产业、应用、发展等方面,提出要建设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战略目标和关键任务:到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国家顶层规划支持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业化加速推进,测试示范蓬勃开展,各地依托测试示范区建设,完善路、云基础设施水平,已经形成车路云一体化落地实证案例。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实现规模应用。激光雷达实现国产替代,取得规模应用;4D毫米波雷达加快技术攻关;国产车端计算芯片设计能力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加快上车应用;操作系统生态加快完善,分层解耦跨域共用取得行业共识。


然后,辅助驾驶大规模商用,功能场景持续扩展。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实现大规模应用,市场渗透率超过50%;城市NOA等辅助驾驶功能开始规模化推送;商用车AEB、LDW等辅助驾驶功能加速普及。在技术突破的同时,测试示范蓬勃开展,推动形成智能网联汽车落地最佳实践。多个城市推动规模化、无人化、商业化示范探索,全国累计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4800张、开放测试道路超22000公里,测试总里程超8700万公里。


最后,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车路云一体化已经有落地实证案例。目前,全国累计建设17个测试示范区、7个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依托试点示范项目,各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部署RSU超8500套,北京、重庆、上海等地部署城市级云控基础平台。

 

 

新政策实施
给产业发展带来里程碑意义


智能网联汽车是新兴的复杂系统,真正要做到高级别自动驾驶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发展到新阶段,要从辅助驾驶向有条件自动驾驶甚至更高级别的自动化驾驶迈进,过程中需要新一轮配套体系、政策体系的支撑。


基于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联合多部委组织“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策划“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给产业界带来重要积极影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23年11月,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验证试点管理及技术要求,形成各部门、各地方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试点围绕具备量产条件的高等级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对生产企业的设计验证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安全监测能力、用户告知机制等方面提出要求,同时也对使用主体的基本条件、运行安全保障能力、责任承担能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运营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意味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正式开起。


试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统筹谋划、循序建设”的原则,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推动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和云控基础平台建设,提升车载终端装配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设计和多种场景应用,形成统一的车路协同技术标准与测试评价体系,健全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规模化示范应用和新型商业模式探索,大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发展。


新政策实施,有利于基于前期测试示范区、先导区等最佳实践成果,扩大到城市级试点应用。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管理、智慧城市治理等全方面应用场景覆盖,以车路云一体化方案,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径是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也已经成为全球政府、产业界的发展共识,各国政府也积极推进路侧、云端规划和建设,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比如欧盟于2019年发布网联自动驾驶路线图,明确网联协同技术路径,2022年更新发布CCAM2路线图,进一步推进网联化探索。2023年10月,美国交通部发布推动V2X部署计划草案,制定部署目标,计划10年内实现高速公路车联网应用全覆盖,75个大城市85%的信号灯路口联网,并提供4000万美元资金供建设及运营商申请。


而我国具备体制优势,正积极发挥在顶层规划、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优势,加快车路云一体化落地,实现全球引领。

 

 

强化产业链建设
统筹产业安全与发展


车路云一体化路径真正落实,离不开芯片和操作系统,高算力芯片、高安全操作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核心。


在数字化变革下,智能网联技术围绕“硬件(芯片)、操作系统、应用和数据”并延伸到云端,形成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推动新的数字化架构、开发模式及产业链变革。安全协同产业链生态的建设,将是中国在国际智能网联汽车竞争中真正占据优势的唯一有效路径。


国际上,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尚未明确,各国正加速布局。


美国走得更早、更快,具有先发优势,特斯拉车辆的应用以智能计算为主,人工智能技术支撑来自英伟达芯片以及它的生态。欧日汽车企业也在发展,但稍显落后,在智能网联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差距。


中国是率先在理论上提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线,初步建立了以软硬集成产品带动芯片和操作系统发展的模式,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迎来产业布局的关键窗口期。


作为智能驾驶核心,在车控领域,国产计算芯片设计能力显著加强,逐步实现量产应用;操作系统分层解耦、跨域共用的理念已成共识,重点企业加速布局。总体来看,初步具备推广应用基础。


在云控领域,我国已探索构建车路云一体化数据交互标准,北京、上海、重庆等多个城市建设云控平台,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形成行业发展共识,基于地方探索形成智能网联汽车落地最佳实践。


北京市的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完成1.0 和 2.0 阶段建设,在60平方公里329个路口双向750公里城市道路以及京台高速双向1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功能全覆盖。目前正在进行3.0阶段建设,规划面积500km²。在云控平台方面,完成中心云和边缘云分布式基础架构建设。


上海市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综合示范建设,嘉定区上海汽车城在博园路部署70多公里的V2X、融合感知、高精地图全覆盖的云控测试验证环境;临港新片区分三期规划建设“数据通全路、云网联全车、智能赋全域”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区,目前正在进行一期建设,开展“一环、一路、一网”的智能网联示范区建设。


重庆市正推动建设规模化商业化的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已建成1套全国领先的云控基础平台、打造9个生态共建的网联应用平台、建成50公里感知连续覆盖的城市智能道路、建设智能路侧点位300余个,成功接入各类网联车辆超千辆覆盖所有智能等级车辆,共性化服务,强兼容性,民众获得感提升。


从政策、产业、示范三方面看,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都具备良好基础。先后出台了“1+4+N” 系列政策,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实现全覆盖;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永川区的示范应用各有侧重。以上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下一步,我国要重点布局建设以高算力芯片、高安全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车路云一体化数字化底座,这是保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安全、强化车路云一体化产业生态协同优势的必然选择。

 

 

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复杂、产业跨界交叉,要想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安全、协同的高质量发展目的,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

 

以车用操作系统为例,“芯片不配套、生态不开放“是两大问题,未能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各自为战、重复造轮子等问题严重,造成汽车操作系统投入总量和投入产出较低。

 

具体来看,在产品上,产品定义不完整,创新性和领先性不强。消费级操作系统的技术路线难以满足自动驾驶的高安全、高可靠要求,无法适应和引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研发模式上,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和芯片研发未深度协同,软硬件各自割裂。缺乏高质量、高效能集成产品,无法实现广泛市场落地应用和快速产品迭代。

 

协同发展上,与路侧、云端的技术融合不充分。企业定位模糊、布局资源分散、相互封闭割裂,未建立和形成可扩展的产业应用生态。


基础支撑上,还缺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验证工具链软件,无法支撑关键研发验证技术短板,特别是操作系统等产品高效高安全的开发与测试。


如果不能有效克服上述难题、创新产品理念与研发模式,我国将错失汽车操作系统发展的宝贵窗口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再次陷入被动。

 

 

发展举措和政策建议


如果不发挥产业链系统优势,各自为战,很难形成创新产品理念。基于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以下四条发展举措。


1、通过平台载体和产业生态的需求牵引和协同支撑,发展车用操作系统。


包括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正在联合全行业开展相关工作,建设新一代统一架构、分层解耦、跨域共用的计算基础平台。


整体谋划车用操作系统顶层发展战略,同时制定计算基础平台,包含芯片、操作系统产品载体的产业链规划,明确自主车用操作系统的演进路线和时间表,并鼓励跨行业联合探索不同技术和商业路线,研发超越当前行业技术水平的新型零部件系统产品。


只有统一先进产品定义的行业共识,才能在新技术变革中赢得先机,在安全与协同产业链建设中取得优势。


2、通过持续推动产业化推广应用和生态培育,实现操作系统的持续迭代更新。

 

操作系统的持续迭代更新,关键在于持续推动产业化应用和生态培育,平台建设起来后,接下来需要基于前期研发成果,用好政策工具,加快自主操作系统产业化推广和生态繁荣。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自主车控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的产业推进目标;建立整车+操作系统+芯片+算法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行业统一基础标准,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挥财税补贴、揭榜挂帅、首台套等政策牵引作用,推动装车迭代与生态建设等。


3、通过示范应用,衔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广的关键环节结合。

 

结合“准入与上路通行试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推动国产操作系统等基础平台产品的规模示范推广。


具体包括有序提升试点示范车辆部署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鼓励量产车辆装载国产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提升车路云一体化智能以及研发验证工具链的自主可控能力等。总之,通过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全面推广,牵引车端、路侧、云端一体化的智能驾驶水平提升。


4、通过发挥我国信息通信等相关产业优势,推进车路云协同发展的创新方案。

 

最后,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基础优势,打造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协同生态体系。


发挥信息通信、云平台等产业优势,协同带动关键技术突破,牵引提升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智能。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及产业链间加强合作,发挥基础平台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及牵引带动作用,打造产业生态。同时,以云控基础平台、计算基础平台、车载终端基础平台、高精动态地图基础平台、信息安全基础平台等为抓手,建立面向车路云一体化的新型自主可控产业生态优势。

 

 

加快政策标准体系创新
推动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


未来,我国要持续推动产业规划行动计划落地实施。以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为核心,结合本地实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完善顶层设计,系统部署、持续推动产业发展落地见效。


要加快政策标准体系创新。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管理办法、技术要求、测试规范、实施细则和产业发展政策、专门规定、综合性文件等搭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标准体系,探索在智能网联汽车功能测试、智能化基础设施、云控基础平台、通信网络高精地图与定位、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形成技术标准,加快推广相关标准研究成果。

 

要持续推动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以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发展路径为方向,规划设计车路云网图安建设和运营方案。进行测试环境、示范场景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示范应用,加快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运营。


 

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