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登录
二维码登录过期
点此刷新
联系我们
电话:023-81908688
邮箱:icv50@wicv.cn
地址:西部(重庆)科学城
高新区科学谷F2、F3
应用落地  2024.09.18
返回列表
汇集院士及专家的“产才融合”报告,为智能网联产业指明方向
原创文章

 

智能网联汽车是产业变革及交通强国建设重要的方向。目前面临人才缺口大,数量供给严重不足。


2025年,汽车行业人才需求高达120万人,行业总体人才缺口103万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存量预计仅为7.2万人,而当年该领域的人才净缺口最高为3.7万人,缺口比例高达三分之一。

 

12月16日,在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才融合发展专场活动上,围绕“人才-产业融合”发展,《智车战略》见证了来自科研、高校、企业、平台等多方观点,共同探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浪潮下,人才与产业融合的新航向。

 

 


重庆以人才为根本,推动“科、产、才”深度融合


产业集聚与城市竞争,离不开人才。它是决胜出圈的保障。当前,重庆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走深走实,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力打造数字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新材料四大科创高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在产业集聚方面,重庆聚链成群,集聚长安、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200余家,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量32.1万辆、增长13.7%,全产业集群完成产值近5000亿元。不仅强化科创赋能,推动组建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汽车领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2641家、572家,而且构建产业生态,全国率先开展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建成50公里感知连续覆盖的城市智能道路,投用充电桩超15万个,高速公路快充网络覆盖率达83%。


在人才方面,以科学城高新区为例,坚持以人才为根本,推动“科、产、才”深度融合。一方面培育产业链,集聚西部智联、中信科智联、招商车研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60余家;另一方面,建设国际人才服务港“一站式”服务综合体,筹集人才公寓 7600 余套,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体系。


近三年,重庆市在产才融合方面,累计培育汽车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创业领军人才11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46个。优秀人才的加盟,将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提供更大贡献,促使人才-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中国方案”链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


智能网联汽车是单车自动驾驶 + 网联式汽车融为一体的新产品、新模式、新生态。它具备两大重要特征,一是多技术交叉、跨产业融合,需要汽车、交通设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4G/5G、地图与定位、数据平台)等多个产业跨界融合;二是区域属性与社会属性增加,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通信、地图、数据平台等本国属性的支撑和安全管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使用标准规范,因此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和使用具有本地属性。

 

中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尚没有成功经验和既定道路可以借鉴,必须立足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要求,并结合国情,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李克强教授认为:“对比国外路线,我国更强调协同式智能和基础设施。”因此,他提出以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为系统架构,充分融合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特征,以五大基础平台(云控基础平台、车载终端基础平台、计算基础平台、高精度动态地图基础平台、信息安全基础平台)为载体,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的“中国方案”。简单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车路云一体化的系统架构,二是需要做分层解耦、跨域共用。当然还要满足三个适用条件,即符合中国基础设施标准、中国联网运行标准,以及中国新体系架构汽车产品标准。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从体系建设、市场培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顶层设计规划。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到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完成智能汽车技术体系、生态体系等六大体系的建设任务。

 

由此,“我们看到,智能网联汽车拥有一个新型的产品形态,五大基础平台可称之为新型的零部件,等这五大基础平台搭建成功,产业转型的四梁八柱也就完成了。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延链方面,将带动一系列产业集群的分布。未来谁能突破这五大基础平台,那谁就掌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李克强对此很有信心。

 

可见,“中国方案”链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以计算基础平台为例,它在汽车智能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需要控制器和操作系统,计算技术平台是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建设的关键,它将软硬件结合并分层解耦,能够快速支持应用算法的开发。

 

 

人才缺口巨大,产业要求跨行业融通

 

随着智能网联产业这些年如火如荼的发展,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以及《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表示超过70%车企表示智能网联人才缺口将占员工数量10%以上。工信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复合型人才缺口超100万人,供给严重不足。

 

 

在此特殊时期内,智能网联人才的整体收入稳中有升,未来就业形势和就业薪酬更加客观。而产业也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跨行业融通。

“我们亟需跨通信、车辆、交通等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具备知识更新迭代快,工程实践能力强。”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专家委主任,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移动通信及车联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山枝说。

 

 

不止于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形势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认为,产业不仅需要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学习型人才,而且还主要是靠实践培养,而不是靠吸引,如中国动力电池人才都是从实践中干出来的。人才也需要主动发展、主动成长。

 

(图为西部智联首席专家谢飞)

 

西部智联首席专家谢飞认为,虽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对人才提出明确的需求,但是需要逐步设立新专业学科,进行系统化培养,朝着复合方向发展,不断研究与创新,才能适应未来行业发展。

 

(图为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文超)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早期的创业团队,感触很深的是汽车产业人才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经验的,也是创新人才的聚合地。如果人才队伍一天不创新,那么就会落后。”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文超坦言。

因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闫建来强烈呼唤新型人才。他认为新型人才需要校企合作、社会协同培养。企业为教育界提供课题研究与岗位,促使人才进步,带动产业进步,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需要“软硬”都会的人才,具有材料、计算机、电化学等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专才。

 

 

高校培养人才,重视学科系统化、产业融合


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今天,高校教育与行业所需存在鸿沟。一是跨学科教育欠缺,院校在通信、车辆、交通、计算机等专业方向区别明显;二是知识更新缓慢,院校师生远离工程一线,缺乏对业内最新技术的了解;三是理论丰富而实践不足,人才培养偏重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新技术的实训平台。

 

在人才供给层面,“院校人才供给与智能网汽车产业的行业人才需求在跨学科教育、知识更新速度、工程实践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陈山枝说。

 

对此,陈山枝建议面向重庆的高校与高职,分层级分任务构建智能网联培养计划,构建高档次本地化的行业人才链,赋能创新链和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

 

李克强院士认为,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系统培养,未来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全方位系统培养,一是连贯,二是各自定位清晰。车辆工程学科从知识结构强调是多学科交叉,包括新能源、智能网联,具有强烈的汽车行业属性和刚性属性。高校基于未来汽车行业涉及的学科众多且深度学科交叉,作学科布局。过去车辆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动力学、底盘、轮胎、轻量化,未来将有电动化、环境、人。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人机交互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主任、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智能交互中心主任王宏安,从研究生教育的角度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才培养,成立一级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它实际上是ICT技术和传统的汽车知识体系的融合,但目前这些知识体系都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化。首先进行课程规划,增加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如国家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前瞻性课题时给予高年级学生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如建模、分析。

 

(图为智行众维首席专家约阿希姆·内尔)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强国,德国教育采用“双轨制度”,在全球职业教育领域颇具影响力。约阿希姆·内尔表示,一条轨道是高等教育,另一条轨道是密切和各种公司合作,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大学文凭。

 

未来,“人才培养的第一站是高校,高校对机械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李克强院士总结道。他认为,随着产业智能化的发展,人才培养兼具三大使命:一是培养行业的英才;二是贡献学术和新知;三是通过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创新,实现支撑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目标。

 

 

产才融合案例一

“以用为主、引用结合”引人新模式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招商车研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闵照源通过“引、育、用”相结合,形成一支国内领先、精干高效的一流技术团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以下举措:

 

首先,以“引”为先,增强人才“磁吸力”。在机制上,以创新人才为中心,构建青年科研人才引育新生态。在模式上,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引进模式,“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柔性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储备高精尖人才。

 

探索建立“以用为主、引用结合”引人新模式,与国内知名高校、主流车企等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科研创新平台等,通过定期组织科研创新人员交流互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深化“引才”新模式。

 

其次,以“育”为本,积极构建“育才”系统,持续打造“育才”平台,努力拓宽“育才”通道,提升人才“竞争力”,壮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

最后,以“用”为重,加大激励,激发人才“内驱力”,让创新人才留得下、干得好。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吸引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一是面向海内外进一步吸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打造结构更加合理的人才团队。加强科研载体的人才培养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良性互动。二是加大柔性引进、转化型人才引进力度,深入推进与具有较高行业知名度和业界成就的外单位优秀专家学者共建研究团队,打造“创新链+产业链”研究渠道。三是进一步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行业伙伴共同致力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才融合案例二

以需求为主引进人才,为人才搭平台


人才是迈向中国汽车品牌的关键。长安汽车,作为自主车企的领头羊,正处于转型攀升期,非常重视人才。

 

图为长安汽车科技及项目管理部总经理、科协常务副主席赖薪郦

 

长安汽车科技及项目管理部总经理、科协常务副主席赖薪郦认为,以企业需求为主引进人才,为人才搭平台、发挥作用。她将此归纳为三个步骤:

 

第一,广泛地引进人才,为人才搭建相应的平台。借助于科研平台、企业合作伙伴、科研机构以及高校进行智能网联技术、云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各方面的联合攻关,如芯片技术,共同承担国家以及省部级的科研课题,发挥人才效能和作用。

 

第二,企业发挥出题者的作用,真正地让技术和科研为产业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产业发展,构建科研创新的相应生态。

 

第三,引进高端人才。围绕智能化北斗天书、新能源香格里拉、长安海纳百川的三大战略分别引进相应人才。比如信息通信领域韩三楚首席专家、前百度自动驾驶业务的总经理陶吉、前大众造型设计的负责人克劳斯。他们进来之后,为他们搭建了上百人的科研团队。

 

明年,我们招聘主要是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设计、电信、计算机等领域,特别是交叉融合和多学科系统性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长安智能网联领域的人才团队超过3000人,计划到2025年达6000人以上,其中软件领域人才占比达60%以上。

 


产才融合案例三

产业园区视角:中关村的产业与人才服务


“我们整合创新资源的市场化平台,目的是帮助创新创业的人才获得成功。”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金辉。

 

除北京外,目前在全国36个城市布局了40多个特色园区,总书记曾经两次到园区视察,在南宁时,提出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环境中开花结果”;2019年在天津滨海时,提出了“要让创业者心无旁骛在园区里面创业”。

 

重庆也积极布局园区,运营园区,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做区域创新发展,离不开园区优秀的空间供给和创新的运营机制,政府需要为创业者提供优质优价的空间供给和创新的运营机制。

 

第二,做资本服务模式的创新,建立包含投融资服务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第三,搭建创新的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对科学家创业,需要提供的垂类服务,离不开政府参与。如重庆市在院地共商共建模式下,引进了西部智联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了很多支持,这将给产业的发展和集聚带来巨大作用。

 

第四,加强国际化资源协同配置。吸引国际化人才参与,导入国际化资源,促使园区接轨国际也是园区发展运营的重要方向。

 

希望中关村集团自主探索的空间、金融、资本、服务支撑产业发展,支撑人才创新创业的路径,助力产业内各方发展。

 

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